当前位置:昱宏生物> 昱宏共享
栏目类别

国际乳业形势分析与中国乳业发展研判

国际乳业形势分析与中国乳业发展研判

     近日,2021 年华创证券资本市场年会食品饮料分论坛邀请到乳业专家会场演讲,对国际乳业形势做出了精彩分析,并对国内乳业进口、奶价、品类结构及国际化等多方面进行详细研判,本文是乳业专家分论坛交流要点反馈。

一、国际乳业形势分析:需求承压延续,国际奶价或步入下行通道

需求端,疫情对全球经济影响延续,乳制品消费量及贸易量或将下滑。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了深远影响,虽然全球经济正在从今年上半年的衰退深渊中恢复,但危机远未结束。根据世界银行预测,2021年全球主要经济体产出水平仍将低于 2019 年,其中,包括东南亚、印度、南美等在内的主要新兴经济体(除中国外)复苏弱于发达经济体。 考虑到近年来乳品贸易的增量几乎全部来自于新兴经济体,预计明年乳品消费量将下降,进而推动国际乳品贸易量萎缩。

供给端,疫情对生产影响较小,大部分主产国原奶及乳制品产量持续增长。近年来国际生乳产量及乳制品供应量持续增长,且因疫情对生产影响较小,今年国际生乳量及乳制品产量延续前期增长态势。1-8 月份,欧盟、美国、新西兰及澳大利亚牛奶产量分别累计增长1.8%、1.9%、0.9%及 4.3%;同时,乳制品主产国产量亦延续增长态势,以欧盟为例,1-7 月全脂奶粉累计同增 4.7%,脱脂乳粉累计同增 1.9%。

image.png

展望来年,需求萎缩而供给稳增背景下,预计国际原奶及乳制品价格于 2021 年二季度左右步入下行通道。展望来年, 需求萎缩而供给稳增长,若全球疫情得不到有效控制,预计 2021 年二季度左右全球乳制品和原奶价格将步入下行通道。从近期全球奶价来看,9 月奶价环比、同比分别上涨 2.9%、下降 3.3%,或一定程度预示奶价下行态势。

二、中国乳业发展研判:进口增长趋势难逆,低温占比加速提升

(一)进口:长期进口增长趋势难逆,来年产成品进口或放量

长期来看,国内乳制品供需缺口、人民币升值及国际化等因素使得进口不可避免。从供给端来看,首先,高污染致使奶牛养殖在许多地区被限制;其次,奶牛养殖的经济效益较低、规模养殖抗风险能力偏弱使得企业养殖意愿不强;最后,个体养殖户缺乏养殖条件,尽管存在国家政策支持,但小规模养殖经济效益依然较差。因此国内奶牛 存栏量增长缓慢,且预计未来不会有太大增长,乳资源将更多地依赖进口。根据 FAO 估测,2019年中国乳制品进口折合原奶约 1572万吨,奶源对外依存度已超过30%;而根据中国海关数据,液体乳、干乳制品等产成品进口亦持续增长。此外,人民币国际化和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双重作用一定程度降低了进口的成本,使得企业更倾向于进口国外奶制品。

image.png

短期来看,明年乳制品产成品进口将显著增长。现阶段,相当数量的乳制品企业都处于产品结构调整的关口, 低温乳制品市场在超巴氏杀菌的带动下,体现出了巨大的成长潜力,乳企也会相应增加低温乳制品产量来抢占市场 份额。低温乳制品用奶量提升,并且国际奶价预测下行,那么常温奶供给不足势必会依靠进口来弥补。

此外,蒙牛、 伊利之间的价格战已经拉锯良久,如果高端产品未来不通过更换包装等方式来进行价格修复,价格很难恢复上涨。 这种情况下,乳企只能通过降低成本维持利润,结合预计明年国际奶价下行,进口成为了降低成本的优先选择;从结构上,预计原料奶进口相对平稳,乳制品产成品将显著增长。而我们可以看到,今年进博会上伊利展馆展出的是其金典新西兰版,或一定程度反映乳制品进口增加的趋势。

而国内乳业加快国际化布局,积极实现国内外资源自由调配,使得美国进口乳品不会对市场造成过大冲击。中国对美国和其他国家的贸易协议承诺要兑现,乳制品门槛下降使得大量美国乳品进入国内市场。

尽管美国进口乳品价格较低,会对市场产生一定扰动,但不会造成过大冲击,原因在于国内乳业加快国际化布局,解决了国内外资源的自由调配。虽然国内奶牛养殖高成本的现状短期无法改变,但近些年我国生乳的供求关系不是由总供求决定的, 而是由中高端乳制品来决定的,通过国内外资源的自由调配可以保证国内中高端乳制品的供应,进而保证大众的需求。

(二)奶价:原奶进入量价齐升阶段,国内外联动或致明年下半年奶价于高位小幅调整

国内奶价波动主要受进口奶粉替代性、国际化发展、乳制品结构及牛奶产量&成本等因素决定。首先,进口奶粉对国内原奶具备一定替代性,价格上来看,生鲜奶与恒天然全脂奶粉拍卖价存在较强联动关系。其次,国际化发展水平,即乳企的国内外乳资源配置能力,亦对国内供给起到一定调节作用,进而影响国内奶价。再次,“乳资源分工” 的强弱通过影响进口乳制品结构影响实际进口水平。最后,牛奶产量及成本直接影响国内原奶供给及定价。

当前我国奶业回暖,原奶进入量价齐升阶段。一方面,2014-2018 年,国内奶牛存栏连续五年持续下降,2017 年, 国内奶牛存栏 773 万头,到 2018 年奶牛存栏低于 700 万头,原奶供应趋紧,已至触底反弹阶段。另一方面,疫情后 消费者对健康的关注度明显增强,激发乳制品消费同步增长。数据显示,10 月第 3 周,10 个奶牛主产省份生鲜乳平 均收购价格 3.95 元/公斤,比前一周上涨 0.3%,同比上涨 3.9%。目前,河北、山东等地牧场的合同奶价多在 4 元/ 公斤以上,散奶的收购价突破 6 元/公斤。上半年,我国原奶产量 1431 万吨,同比增长 7.9%,且河北、宁夏、内蒙 古等奶类增量还有望进一步扩大。

image.png

需求复苏支撑奶价延续上行,国内外联动或致明年下半年奶价略有调整,但仍维持相对高位。疫情后消费者对健康 免疫需求提升,对白奶及低温奶需求显著增长,而因以上品类用奶量较大,行业奶源逐步紧缺,5 月以来奶价持续 上行,9 月达到 4.0-4.2 元,最高的时候部分地区达到 6 元。

展望来年,需求复苏支撑奶价持续上行, 而如前文判断, 国际原奶价格或于二季度左右步入下行通道,国内外联动效应下预计明年下半年奶价或略有调整至 3.6-3.8 元区间, 但仍维持相对高位,乳制品生产企业成本端压力将有所缓解。

(三)结构:低温奶占比将加速提升,未来 3-5 年有望达 500 亿规模

超巴氏杀菌技术推动产品销售半径延展,低温奶占比将加速提升,未来 3-5 年有望达 500 亿规模。传统的低温巴氏奶采用 75℃-85℃的恒温杀菌,保质期在 7 天左右。

在保质期短、需要低温保存、奶源地与市场的距离等因素的制约 下,低温巴氏奶的销售半径有限,因此冷链运输建设的额外成本和奶源地需在销售区域附近的要求,是低温巴氏奶 销售额进一步上攻乏力的主要痛点。

而使用超巴氏杀菌技术,可以在保留与低温巴氏奶相似口感的基础上,将保质期延长到 15 天,并且对贮存条件要求也更低,这意味着超巴氏杀菌技术在减少了冷链系统的建设成本的同时,让超巴奶可以销售到相较于巴氏奶更远的区域。所以超巴奶可以用更高的利润率解决一二线市场容量有限的问题,同时也能拓宽渠道,进入到三四线市场提升低温产品销量总额。

所以低温奶真正的高增长的阶段到来了,以我国大型乳制品企业的动销能力、资源匹配能力,预计未来 3-5 年整个低温奶产业可以从现在的300亿增长到500 亿的规模。

(四)乳企国际化:从“资本导向”到“品牌导向” 一方面,中国市场较大,国内需求无法被有效满足,乳资源国内外调配有利于提升资源保障能力。

中国已成为世界 上最大的消费市场,人们对乳制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鼓励乳制品企业走出去,有利于锁定世界优质的资源满足本 国需求,将优质乳品带入国内市场,提升资源保障能力。

未来伊利、蒙牛在国际上一定会继续展开大规模的并购, 且并购方向集中在资源和技术方面。 另一方面,国内乳企必然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从“资本导向”转向“品牌导向”。随着资本日益雄厚,政策大力支持以及国际声誉的好转,当前企业从过去侧重投资加工和奶源基础等资源型产品的初级阶段,逐步转向侧重投资产品品牌、专利技术、企业并购的“资本导向”阶段,并逐步试水开拓国际市场。

展望未来,随着企业国际竞争实力的提升,2020 年前后中国企业将逐步向“品牌导向”转型,加快品牌海外植入,侧重投资产品品牌、专利技术、 市场渠道等,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从具体地区来看,中国加入RECP 后,同东南亚、西亚之间的贸易关系进一步加强,亚洲市场在乳品新兴市场消费增长最大,未来中国的企业必然会开拓国际市场,伊利、蒙牛在国际化发展方面也必然会深入走下去。

(五)重点乳制品子行业发展预判

奶粉明年将迎来重要节点。在人口出生率下滑、市场需求承压背景下,今年 7 月左右奶粉行业打起了价格战, 但实际上,预计行业竞争真正的重点在明年。对飞鹤等龙头企业而言,未来将会进入更多的细分品类,一是旨在提升其总体销售额,二是通过新品带动修复其在价格战期间受损的中高端产品价格。羊奶粉价格战十分激烈, 市场明年竞争或加剧。

短期主打低温的乳企明年仍会有红利,长期全国化乳企依然占优。短期来看,疫情下对健康免疫需求提升带来 低温奶行业性增长红利,但长期来看,随着未来 3-5 年低温奶提量时机成熟,伊利、蒙牛、君乐宝的规模化效 应预计会逐步显现,在竞争格局中依然占优。

奶酪行业尚未至天花板,竞争格局为关键。新国标下“再制奶酪”不仅仅局限于儿童,还包括成人,且成人奶酪体现为功能化奶酪。考虑到奶酪细分品类众多,且均处于增长阶段,预计市场短期来看没有明显天花板,竞争格局对企业经营更为关键。从企业角度,我们看到伊利等全国化乳企也在奶酪上做了很多准备,但目前效果 尚不如专业奶酪企业,但基于行业快速扩容,伊利等有望共享行业景气红利,实现较好增长。

传统酸奶进入低速增长阶段。疫情背景下人们对健康免疫需求提升,偏休闲性质的传统酸奶品类表现不佳。其 中,低温酸奶表现较差,常温酸奶及其他细分品类或有小幅增长,但总体增长速度已经放缓。


92